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什么是生命?或者说,能被称之为生命的物体的定义是什么?在地球上,最基础的生命这个概念是这样——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
也就是说,在地球上,生命的定义是是由蛋白质构成、能和外界进行不断的新陈代谢、的存在。
而这一种定义显然无法定义宇宙中更加广阔的生命存在的可能形态,而在此,一种全新的、在物理学上的定义就被引入,关于,它是如此规定的:
一种能通过与外界交流而降低自身体内熵值的物体,那就是被称之为生命的存在。
生命即负熵,是一个自发性与外界交流降低局部性熵值的系统。
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生命都绝对会遵循这个定义,因为生命本身,就是有序(低熵值)的。不管它的外貌如何恐怖、不可名状,它都是有序的。
就算它身上蠕动着无数的让人看了一眼就要发疯的触手、长满了百千万只不可名状的眼睛、皮肤是诡异蠕动的胶状物,它都绝对是有序的。
触手的挥舞需要一个有序的力学系统,眼睛的使用需要一个有序的光学系统,蠕动的胶状物也要一个流体力学的构造才行。
不管对人怎样疯狂、怪异、荒诞,对宇宙来说,它们都是有序的完美作品,而恒星生命,也就是这个宇宙唯一的恒星意志也毫无疑问的遵守着这一点。
也就是说,恒星意识也会自发性的跟外界沟通,以降低熵值,而这,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是最为基础的、绝对共有的、毫无例外的“情感”,那就是:
对高熵(死亡)状态的排斥。
或许有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或许有的存在能够克服掉对死亡的恐惧。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本身对死亡不排斥,他们是克服了这种排斥,而不是这种排斥并不存在。
自杀成功的人自杀时身体也会有反应、英勇就义的人如果不是当时有其他因数的话肯定也不会在一切完美的状态下自发性的自杀。
他们都只是克服了对死亡的排斥,而非没有这种排斥,他们的身体一直保持着低熵状态就是最好的说明,毕竟新陈代谢本身就是一种降低熵值的行为,也就是新陈代谢本身就是一种对高熵的排斥。
一个生命活着那就代表对高熵状态的排斥,因为活着这个行为就代表了降低体内熵值这个行为,活着就是对高熵的排斥,这就是一切活着的生命都肯定具有的感情。
恐惧死亡、害怕死亡。
到最小的细菌和最大的动物,它们都恐惧着死亡,人类和未来可能存在的一切生命都不例外。或许有其他感情、文化能让它们克服,但在本能上,对死亡的恐惧一定存在。
宇宙中最为原始的感情,那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而这一颗恒星的意识,也不会例外,毕竟只要活着,存在着对高熵(死亡)的排斥。
并且对恒星有些不友好的是,因为没有能够抑制这个本能的其他感情,它对于死亡的恐惧,恐怕也会是这个宇宙中最为纯粹的。
恐惧。
虽然在现在,在整个恒星的寿命远远不到极限的时候,它不会有任何的感觉,但在许多的时间以后,生命的本能会提醒它的。
这个宇宙中最为原始也是最为基本的感情,也是所有感情基石的白布。
……
恒星的意志如同海中的礁石一般,万年不变。
一千年、一万年、十万年……
时间在这宇宙的最初是如此的快速,在没有任何的参考物的情况下恒星意识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不过它却没有任何的感觉。
对不存在人类情感的它来说,无聊、孤独这些都不存在,说到底绝大多数的生命的感情都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而存在的,不论这个活下去是为了个体还是种群。
恐惧让它们远离那些不安全的存在,孤独让其能够成群结队生存机率变大,无聊让它们有了对未知的探索可以去扩大更多的进食领地。
而对恒星来说,以上的这些它统统用不到。
原初的恒星在这个原初的宇宙中根本没有任何需要惧怕的存在,没有任何灾难或者其他能威胁到它的安全,诞生在大规模物质云中的它们本来就不需要进食,所以那些感情对它们来说没有一点用。
它的意志万年来不变,没有任何波动,顶多就是计算组织偶尔计算了一些系统发过来的信息罢了,而那些信息它也完全没有理会。
但这一切,都在一次它的自转以后结束了。
当时的它的意识虽然清醒可其实还是那样的什么都没有思考,只是单纯记录着自己的视角。
只是在又一千分之一自转时间以后,它的记录中,出现了不一样的扰动。它的某一部分思维出现了断续的情况。
这跟之前供能时出现的情况不一样,那时的是一大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