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使用百v度A*PP或者U*C/Q.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或者安-全模式(今日*头条须关闭安-全模式)
在先秦之前普遍种植,但是在之后就种植得很少了,所以王莽恢复井田制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作物的变迁带来的农夫精耕细作,单户家庭能够耕种的土地减少的问题。
所以,子受在让在垄上种上黍之后,又让播种了黑豆,再次给王田堆得满满的,并且让以后就这么种,种过豆类的,起垄种黍,种过黍的变沟种黑豆,以此循环。
如果不是寒冷期都要来了,而且他还没有地膜和化肥,他都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在11月种豆麦,三月收豆换粟,五月收麦,六月黑豆,9月收粟,种宿麦,全年田地无休轮种这种高超的农业技巧——当然,介于他对于农业的浅薄认知,大概率不会丰收而是把事情彻底搞砸。
然后子受倒是确实准备种点奇怪的东西,特别是最近开出来的新田,他让在这片新田里面种草,准确说是种苜蓿,这是一种豆科牧草,一年可以收割3~4次,不仅可以喂马,还有最关键的是——人也可以吃——至于说好吃不好吃那不重要,这年头的人类还没有挑食的资格。
种一次,可以收割6~7年,且产量不会减少,实际上,只种2~3年,就换成正常的庄稼,因为它也有根瘤菌,对于改善土质,特别是略微盐碱的土质很有好处。
夏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活动,开镰之前的祭祀,收获之后的打谷以及计算收获之后,给宗庙、君王上贡赋,最后,开超大规模Y趴庆祝,好吧,也不能这么说,毕竟孔子也说过,描述这个时代的男女追逐的诗经可以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看对眼的年轻男女就在这种聚会上组成临时家庭,而里面大约有一半不到的数量会在之后转化为较为稳定的固定家庭,剩下的继续原始走婚的制度,这两种生产方式都存在,并且并行。
一直要到周朝,才逐步而缓慢的被固定的家庭替代,而完全被替代要到秦朝去了,通过编户齐民等手段进行管理,因此,一直到孔子出生,他都感叹,野人大多知其母不知其父,甚至他本人都差不多是这样出生的。
人口,特别是通过信仰和神权宗教等一些的社交活动,而产生对沫都和商归属感的人口,在这个时代是极为宝贵的资产和财富,尤其是在丰收之后,更是如此。
而子受的不算很成功的农业改革也迅速被其他姻亲贵族学去了,还没给专利费,但是,这也带来全新的问题,种地的奴隶不够消耗了,这种精耕细作对于人力的消耗太大了。
在普及金属农具的时代,一户人种植50~70亩地已经是极限了,而现在平均一户人的种植面积大约在100亩左右,如果使用精耕细作,要么累死野人和国人,要么累死奴隶,再要不就是王田精耕细作,自己的私田随便糊弄亦或者是反过来,这就加速了井田制在各种意义上的分崩离析。
这也是帝辛四年,子受唯一比较成功的改革或者说进步,其他方向嘛~煤炼焦成功了,但是炼铁不成功,没人会做坩埚,锻打的手法也没人会,锻造和铸造完全是两个工艺体系,还得更长的时间去一点点的尝试。
翻车和水车成功了,使用王庭铸造精致礼器的顶级工匠,用最好的青铜铸造的轴承,但是考虑这是农业和工业生产工具,东西是成功做出来了,事实上也代表着彻底的失败,因为根本推广不开,只能在沫都附近的王田里面用一用而已。
唯一的好处就是水车出来之后,石磨的技术难度不高也出来了,只是小麦磨粉之后,让子受彻底傻眼,这他妈要怎么把麸皮和麦粉分开啊?还有里面的石头碎屑怎么办?这他妈发酵不起来啊。
最后,整了半天的唯一成果就是祭祀祖先的时候,可以用精细筛过的粗面粉发酵煮过的面疙瘩汤替代掉可以拿去砸烂人狗头的黄米干饼。
虽然子受觉得这种撒了点盐的面疙瘩汤吃起来还不如去啃干饼,可是其他贵族倒是觉得这样的食物还挺精致的,可以用来长期祭神。
种牧草的行为,再次被贵族们归结于大王在发癫,甚至包括姜后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大王是不是真的被大乙锤蒙了脑子。
时不时的发癫,有时候贤明,有时候糊涂,还有的时候在干一大堆没人看得懂的怪事,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劳民伤财没啥结果。
就在这样的奇奇怪怪的氛围当中,六月份稀里糊涂的就过去了,紧随而来的七月,就显得平平淡淡。
四境安宁,西岐那边也没再三天两头不是吧作物种过界就是和商的附庸诸侯为了抢水打架,南边的诸邦也很老实,东边的夷方和有苏也没搞事,平静而祥和。
然而在这种平静和祥和当中,贵族们发现商王好像疯癫得更严重了——每天都会去看一眼那只白狐狸,似乎在期待着什么,但是,什么都没发生——“因为我真的只是一只狐狸~”不能说话的狐狸打了个哈欠,不明白这个两脚兽到底想要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