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蔡邕虽然被判流放,但到底是名士,加之又是刚刚从光禄勋升为司徒的袁滂的侄子,因此狱卒也不敢难为他。一路上好吃好喝的供着,刘安瞧着不像流放反倒像是长途旅行。
刘安是在蔡邕离开雒阳那天追上蔡邕的马车,提出正好自己要回乡,不如一道,也顺路。
涿郡在幽州,朔方郡在并州,两者都在北地,勉强也算“顺路”。
蔡邕见状也没有拒绝,只是长叹一声,悲悯的说:
“未曾想落难之时,却是汝伴于吾身旁,既喜汝之真心,也叹世态人情,竟如此凉薄,悲哉,悲哉!”
为什么没人陪你,你心中真的没点数吗?
作为名士,有的是人想在蔡邕落难的时候陪在蔡邕身边,但是蔡邕这次作大死了。
本就和司徒刘郃关系不好,这次惹到的人又太多了,连三公张颢都状告了,更别说还有恨他入骨的阳球。
灵帝还特意考虑到自己喜欢大赦天下的爱好,下诏蔡邕不得因赦令而免罪,可见其被灵帝也厌弃。
因此那些想送的人不仅要考虑自己安全,毕竟历史上蔡邕在路上遭遇的刺客和毒杀可不是做伪的。
还要考虑此事会不会导致灵帝恨屋及乌,影响自己的前途。
更何况张颢、阳球现在正受灵帝信重,旁人又不像刘安一样知道这俩人不久之后不是罢官就是死了,自然不敢堵上自己的政治生涯。
再说就算不考虑自己,很多人也要考虑背后的家族,因此不敢妄动。
阴差阳错之下就只有刘安一个和蔡邕关系平平的人来相送,蔡邕不免生出一种患难见知己的沉痛感。
不过蔡邕是个很豁达的人,并且淡泊名利,没有对权势的追求,因此难过了几天就又恢复了以往那般神采奕奕的样子。
因为身旁只有刘安,所以蔡邕时常找刘安讨论学问,当他发现刘安的学识虽然扎实但很死板后就开始好为人师的指导。
刘安也不客气的接受,毕竟能够接受当世大家蔡邕的指导可是一桩美谈。
蔡琰和蔡夫人也和蔡邕同行,但是总是刻意避免与刘安碰面,刘安见状,也很识趣的总在固定时间点或者蔡邕叫他过去的时候过去。
路上总会有沿途的官员设宴招待这位名满天下的名士,刘安一般是跟着在此地住一晚,但从不跟着蔡邕进入宴席。
蔡邕因此也对刘安态度更加亲切。
路上也遇见了一回刺客,是一群死士,像后汉书中描述的,刺客被蔡邕的正义感化然后没有刺杀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最后这群死士是被刘安及其侍从合力击杀。
倒是蔡邕对着死去的刺客感叹奸宦当道,忠臣难存,悲矣。
或许这就是史书中的美化加工?
不过后汉书中被阳球收买给蔡邕下毒的官员反水把事情告诉蔡邕,还叮嘱蔡邕多加小心的事情真实发生了。
毕竟连皇帝都不敢杀蔡邕,这些人怎么可能为了财物对蔡邕下手使自己遭受天下人唾弃,到时候别说官途,就是家族都要遭殃。
阳球是自己膨胀的没边了,但是他们可不傻。
临近年关的时候,几人来到了五原郡安阳县,安阳县紧挨着朔方郡,但是治安环境比朔方郡要好多了,因此蔡邕便留在了此处。
如果灵帝真的因此来责难,蔡邕几个时辰就能到朔方郡。
安阳县令对此乐见其成,蔡邕可是名士,呆在安阳县对他也有颇多益处。
见蔡邕打算留在此地,刘安便向蔡邕请辞,他这次护送只是为了获得蔡邕的好感,并不是为了建立更深的关系,比如跟在蔡邕身边,成为蔡邕的弟子。
虽然刘安知道如果他向蔡邕提出这个请求,蔡邕肯定不会拒绝,但估计他在蔡邕心中的好感也会变得无限低。
因为那样做的话,他这次“无私”的护送就会变成有意的算计,对蔡邕这样比较纯粹的人来说,会感到如鲠在喉一般的恶心。
倒不如他主动退去,给蔡邕留一个好形象,这样以后蔡邕在提起他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往好的方向形容,这样扬名的方式更好也更自然。
蔡邕见刘安要走,执意挽留刘安和他一起过这个新年,至少过了年再走。
刘安同意了,新年宴席上,蔡邕兴高采烈的问刘安多大了。
“过了这个年,安便十七了。”
“吾记得汝也成婚了,虽未加冠,但也可取字了,此次与汝一别,不知何时能再见,若是汝不嫌弃,吾愿赠汝一字。”
古人的字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取的,蔡邕若是给他取字,那便是说明自己是他认可的后辈,这关系远比一般的师徒关系要紧密。
而且古人习惯称别人的字,这样以后别人每念一次他的名字,都会联想到蔡邕,这等好事,就是蔡邕给他取字狗蛋他也认了。
“蔡公赠字,实乃安之荣幸,怎会嫌弃?”
“吾一路观之,发觉汝人如其名,居安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