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姜玄逸对于三位大将军的担心很是清楚,对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文压过武,还是武压过文,都是不利的。儒将的出现会导致文臣统领武将的事情发生,这也是现世宋朝以后兴文匽武之风盛行的原因之一。
而对此,姜玄逸倒是并不怎么担心,如今朝廷各部中真正能对武将发号施令的只有兵部而已,而这种命令也是有限度的,它只能对军队的制度、训练、军备、征调等有话语权。
而军队最核心的东西,武官的任免、粮饷的发放一直牢牢抓在楚皇的手中,这让朝廷各部在军队那边根本就说不上话,这在现世来说就是军政分离了,而在那个时代应该叫文武分离吧。
而且,在楚皇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的理念之下,兵部的人基本都是军队中的武官,只有少数人还是文臣,而在不久的将来,想必楚皇会把这些人全部换掉,届时,兵部就是一个纯粹的武官部门,而由文臣管理武将的事情就会被压到最低了。
在如今这个时代,文臣和武将最大的区别在于勋爵制度,楚国祖制,无军功不封爵,文臣哪有立军功的机会,所以只有武将能封爵。
在这种情况下,武将是超然的,一个爵位甚至能决定一个家族的命运,爵位制度分为世袭制和降袭制,降袭制虽然差了一些,但也能余荫好几代了,而若是世袭制的爵位,只要不造反,那便是与国同休了,可以让一个家族传承百年甚至数百上千年。
而这便是武将比起文臣更加吸引人的原因,只不过难度太高,相比之下还是科举更容易一些,所以更多人才会选择科举这条道路。
如何打消三位大将军的顾虑是楚皇要考虑的事情,姜玄逸只需要提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
姜玄逸甚至对众人提出来了武举的概念,用以直接选拔军事人才,也不用在文举中挑选军事人才了。
直接从源头上解决了文臣武将关于谁更高上一头的矛盾,是文人便入国子监,参加文举,通过便是文臣;是武人便入讲武堂,参加武举,通过便是武官。
文臣管国家内部,发展经济、提高民生,武将管国家外部,对外战争、提升国防,关于国家内部,文武配合的问题,例如剿匪、平叛等事宜,皆有朝廷做统一调配,也就是说,都听皇帝的,这不就完成了文臣武将的分离了吗?这里面谁也管不到谁,各玩各的,各自对皇帝负责。
而三位大将军听完姜玄逸的提议,都很满意,若是可以实行的话,的确可以解决文臣武将不分家的问题。
而三位丞相也没什么反对意见,反正他们本来也管不到那些武将们,分不分离无所谓。
最高兴的当属楚皇了,此法能够加强中央集权,这可是历代皇帝都想做的事情,在他这一代完成了,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廷议进行到这里,可谓是皆大欢喜了,楚皇下旨,本届会试策论一卷就考兵法兵策,这是一次实验,若是效果好的话,武举的事情便可以提上日程了,届时再与诸臣好好商议一番。
至于讲武堂的事情,现在就着手去办,楚皇任祭酒,也就是校长,三位大将军任司业,也就是副校长,至于各科博士,也就是各科教授、讲师由那些老将军和优秀的年轻将军担任。
此等规格可是比国子监高得多了,但因为是初创嘛,还没有形成体系,待日后楚国有了更多的军事人才,由他们做老师就可以了,这些将军还是专门负责打仗好了,因为这些将军打起仗来很厉害,讲起课来就不一定了。M.XζéwéN.℃ōΜ
只不过楚皇以后也会担任一个名誉祭酒的位置,就像国子监名誉祭酒那样,这样一来,这些学子就都算得上是天子门生了。
军人的执行力永远是那么的让人信服,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讲武堂便初步建成了,甚至楚皇特批一座学堂武将们都没要。
在武将们眼中,打仗就不是学堂里能学出来的东西,要学堂有什么用,有个草棚能挡雨就行了,关键是还要真刀真枪的练。
于是乎,这些将军们无师自通了军事演习这项现代科目,不是没有仗打吗?那我们自己跟自己打,反正也死不了人,那还不是想怎么整就怎么整。
而在这里面,姜玄逸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讲武堂这个设想本就是他提出来的,于是他就被自己的外公给抓了壮丁。
于是乎就出现了这样一幕,还未成年身高不足六尺的九皇子殿下,对着一群身高八尺九尺的威武将军指指点点,别看他是皇子,要不是他的外公此刻就站在他的身后,连听他说话的都没有,只不过摄于大将军的淫威,众将军象征性的听一听而已。
然而不听不要紧,越听越有意思,关于军事演习的对抗姜玄逸说了很多关于现代化战争的做法。
排兵布阵自不用姜玄逸来说,冷兵器时代,这个东西已经被众将士们玩到巅峰了。
而姜玄逸说的是关于演习如何尽可能的还原战争的真实场景,姜玄逸就差没有把游戏里血条的概念说出来了。
众将士们听得摩拳擦掌,恨不